要說基建哪家強,中國要是稱第二,相信世界上也沒有哪個國家敢稱第一了。畢竟中國“基建狂魔”的名聲可不是蓋的,從國內到國外,處處都能見到中國基建的身影。中國對基建的熱愛大抵是西方人理解不了的。

比如我國耗資千億修建的港珠澳大橋,美國媒體稱其為“面子工程”,修建完成之後卻“無人通過”,是個賠本買賣。但是事實真的如此嗎?究竟修建港珠澳大橋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燒錢”的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澳門和珠海三地的大橋,它從2009年12月15日開始施工,直到2018年10月24日才正式投入運營,歷經九年的風風雨雨,耗資1269億元,這座大橋才修建完成。

可以說,為了修建它,勤勞的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因此,它也被譽為新世界七大奇跡之一。那麼,為何港珠澳大橋可以“獲此殊榮”?那還得從它的修建難度說起。

港珠澳大橋起始於香港口岸的人工島,中間穿過南伶仃洋海域,終止於珠海洪灣立交,整座大橋全長55千米,其中卻融入了多種橋梁設計技術,施工難度空前絕後。因此它也是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以及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

要說施工難度有多大,首先,第一個要剋服的就是環境和地勢的問題。港珠澳大橋地處伶仃洋,在這裡有最複雜的海洋環境,而這也意味著對橋梁橋身的耐腐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這樣一座規模龐大、連接三地交通的跨海大橋上,這對於工程師們來說就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

所以在施工前期關於橋梁的設計和選材上面,工程師們必須要進行反覆的思考與測試,以便找出最抗腐蝕的材料。同時,橋面還得有很強的抗壓性,一方面是為了過往車輛的安全,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延長大橋的壽命。而這對於工程師們來說又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其次,就是修建海底隧道遇到的技術難題。修建港珠澳大橋的初衷是為了連接三地的交通,促進三地之間的經貿往來,所以,按照慣例,港珠澳大橋必須要滿足30萬噸游輪的通航能力。

而經過測量,要滿足這個條件也意味著橋塔的高度要達到200米。但是,大嶼山機場航道的限高卻只有120米,顯然採用普通的橋梁設計方案並不可行。而經過橋梁工程師們各方面的考量,最終決定通過修建海底隧道來解決限高的問題

海底隧道雖然是最佳選擇,然而實施起來並不簡單。

修建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能把橋梁與海底隧道連接起來的島嶼,而工程師們發現,在三地之間並沒有可供使用的島嶼,所以他們必須設計一座人工島來承擔樞紐的角色。

而另一個令人頭疼的點是人工島的大小必須控制在一公里以內,如果超過這個尺寸可能會阻擋泥沙流入海洋從而不斷累積形成衝擊平原,而如果伶仃洋成為衝擊平原,後果將不堪設想。所以,為瞭解決這個難題,工程師經過商量決定採用建設沉管隧道的技術來打造橋梁。

也就是說,要在水中提前做好一截截的隧道管段,再將這些管段連接起來形成一條完整的隧道,而其中最難的就是它的對接過程。要知道伶仃洋海底的水流並不穩定,而這些隧道管段就需要在這樣的極端環境下進行對接,而且對接的誤差不能超過2釐米,相當於一枚硬幣的厚度。

這樣精準的操作,對於施工人員來說是巨大的挑戰,任何一點誤差都可能使整個項目前功盡棄。所以,港珠澳大橋的完工可以說是耗盡心血的存在,也當之無愧被外界成為“奇跡”。

然而,在港珠澳大橋正式投入運營之後,卻面臨一個困境,那就是這座“燒錢”的大橋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按理說,投入運營之後每年收取的過路費也足夠抵擋投入的資金了,那為何還有“虧損”一說呢?

“虧損”背後的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港珠澳大橋的車流量少。據有關數據顯示,港珠澳大橋通車第一天的車流量大概是3000車次,而平均每輛車收取的過路費是150元,一天下來可以獲得45萬元的收入,按照這個標準,一年將收入1.6億元而這點收益還不夠投入資本的一個零頭,更別說獲利了。

或許有人會問,港珠澳大橋連接三地的交通,方便人們的出行,通車之後可以大大縮減兩三個鐘的通勤,為啥人們會不“樂意”上橋呢?其實並非人們不想,而是受條件限制了。

港珠澳大橋連接大陸與港澳兩地,三地之間有不同的政策要求。所以,車若想上橋,首先得有兩地車牌,這個兩地車牌就是你能否上橋的憑證。然而,要想獲得一個兩地車牌並不容易。

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開設一家公司,第二個條件則是這家公司要滿足三年內納稅超過100萬。而且也不是具備了這兩個條件就可以拿到兩地車牌了,中間還需要經過繁瑣的審核流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才能獲得上橋的資格。而僅憑這兩個條件就難倒了一大堆人,更何況還要花那麼長時間的審核,如果有急事,誰還願意花這個時間去等一張兩地車牌呢?

除此之外,由於香港澳門的交通規則跟內陸不同,就連開車走的車道都是相反的,所以,很多大陸人覺得麻煩、不習慣,於是也逐漸減少了驅車前港澳兩地的習慣,這也是導致港珠澳大橋“空蕩盪”的重要原因。

港珠澳大橋每年高昂的運營費用還在增加,而“虧損”也一直在進行中。看到這裡,一定有人問,既然“無人通行”,為何還要花費千億去打造一條“虧損”的橋梁呢?中國建造港珠澳大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難道真如美媒所說,是所謂的“面子工程”?

修建港珠澳大橋的意義

的確,從短期上看,港珠澳大橋並不賺錢,而且在一定層面上,高昂的運營和維修成本也一直在增加,在一切以利益為目的的美國人眼中,中國修建港珠澳大橋確實是在做“賠本買賣”。然而,港珠澳大橋存在的意義遠非眼前的蠅頭小利那麼簡單,它更多的價值是隱形的、外界看不到的。

港珠澳大橋的修建和通車,使得三地之間的距離更加緊密,也使得大陸與港澳兩地的經貿往來更加頻繁。它的意義是向全世界證明中國的實力,也是表現“兩岸關係一家親”的重要見證。所以,我們更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港珠澳大橋,相信未來它將會帶動三地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讓中國變得更加強大!

參考資料:

港珠澳大橋:一橋連三地,通達千萬家 光明網

港珠澳大橋通車3周年,運營得怎樣?最新數據公佈 南方都市報 楊亮 趙雨琪

作者:吃飯啦小鄭 校稿: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