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韓國人來說,一生都無法避免三樣東西:稅收、死亡和三星。

三星是韓國舉足輕重的財閥集團,除它以外,韓國還有現代、樂天、LG等幾大財團,這些財團基本上已經控制了韓國的經濟,也深入影響了韓國的政治,因此韓國也被叫做“財閥國家”。

但是,這些富可敵國的財閥集團,其大多數股權的掌握者並不是韓國人,而是美國人。

韓國為什麼會甘心讓大量的股份掌握在美國人手中呢?

漢江奇跡

如果你在1997年冬天去到韓國,你一定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無數平民百姓,拿著他們積攢多年的黃金走向銀行。

他們不是去換錢,而是去把這些黃金無私地捐贈出去。儘管內心十分不舍,但是他們不後悔他們的決定,因為他們要拯救他們的國家,因為他們的國家正在面臨著破產的危機。

那一年,亞洲風暴突然間席卷韓國。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危機,韓國沒有絲毫招架之力,一周之內,韓元暴跌了10%,股市也在10分鐘之內暴跌20%。

上千家企業倒閉,每天都有數千人失業,整個國家都處於崩潰的邊緣。

韓國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他們可是“亞洲四小龍”的老大,是創造“漢江奇跡”的國家,怎麼會這樣呢?

只能說,“成也蕭何敗蕭何”,他們的確創造了奇跡,可奇跡也引發了巨變。

韓國在建國之初,工業基礎落後,連國民的溫飽問題都不能得到解決。

作為韓國最大的“金主”,美國雖然也給了韓國一些援助,可是當時的韓國政府內部,結黨營私、貪污腐敗現象十分嚴重,那些援助的資金大部分都盡了貪官污吏的口袋,國家的發展依然十分緩慢。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一個叫做樸正熙的軍官,發動了軍事政變,並且最終掌握了韓國的絕對權力。

剛一上臺,樸正熙就決定,必須要改變這樣的情況,大力發展國民經濟。

很快樸正熙就制定了一系列適合韓國的經濟政策,而且他手腕強硬,做事雷厲風行,他的政策沒有人敢進行阻撓。

樸正熙先是讓政府全面掌控了金融機構,建立了由政府指導的資本主義體制。

樸正熙的目的是,通過政府控制銀行,來引導產業和企業的發展,開啟“強權政治+市場經濟”的模式。

但是,市場經濟該往哪個方向發展呢?

當時的韓國,資源匱乏、市場狹小,能夠發展的本土產業十分有限,因此樸正熙政府準備大力發展出口貿易。

可是,生產物資、發展出口,都是需要大量資金的,許多企業本身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能力來發展出口貿易。因此樸正熙決定,由政府出資,大力扶持私人大企業。

政府一方面大力引進外資,另一方面逼迫銀行降低利息,甚至是負息來貸款給私人大企業,讓其進行生產。

政府還鼓勵私人企業向國外借款,允許銀行、金融公司等向國外借短期資金,然後貸款給國內的企業。

對於拿到貸款的企業,樸正熙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按照國家的要求,大力進行生產,然後完成出口貿易任務。

企業賺到錢之後,將稅款上繳給國家,國家也就有了足夠的資金來發展國民經濟。

這樣的政策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三十多年間,韓國人均收入就翻了100倍,國民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漢江奇跡”也由此誕生。

當然,那些由政府扶持的企業,也得到迅速的擴張,逐步成長為以後的財團。三星、現代、大宇、LG等幾大財團都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但是,這看起來完美無缺的經濟模式,其實有兩個極大的弱點。

經濟危機

樸正熙的這套發展模式,第一個弱點是導致韓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很高。

因為韓國的本土市場很小,他們的貿易必須大量出口,這樣的話,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對韓國經濟來說,就是滅頂之災。

這個經濟發展模式的另一個弱點是,對於貸款的依賴度太高。

由於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鼓勵貸款,這就導致了企業強烈的投資饑渴症。

大多數企業都只考慮瘋狂地投資,風險意識很低。一方面是被金錢矇蔽了雙眼,另一方面,他們不在意風險的發生。

因為他們認為他們的企業規模已經足夠大,一旦出現問題,一定會引起社會動蕩。所以,政府為了社會安定,不會坐看他們出現風險。

而很多海外金融機構,也因為有韓國政府的信譽擔保,趁機大力向韓國企業貸款。

有了海外機構的貸款,韓國企業又能繼續加大投資,進行生產,擴大出口。

沒想到,這樣看似美好的良性循環,被一場金融危機打破了。

隨著金融危機在部分國家陸續爆發,韓國的對外出口開始不斷出現下滑。看到韓國經濟形勢不容樂觀之後,許多外資也在不斷抽出,韓國的外匯儲備開始逐漸下降。

到1997年10月初,韓國的外匯儲備總額僅剩約300億美元,外債卻高達兩千億美元,其中短期債務就超過了一千億美元。

就在許多韓國人焦頭爛額的時候,還有人趁機給韓國經濟又進行了重重的一擊。

一個叫索羅斯的資本家,將他融資來的大量股票,一次性全部拋售了出去。等到股價跌到谷底的時候,他又再次出手,買回大量股票,還給證券公司。

這樣一來,他賺取了巨額的差價,而韓國則遭受巨大了打擊。在很短的時間內,韓國股市暴跌了70%,韓元貶值了三分之二。

糟糕的經濟環境導致大大小小的企業成批成批地倒閉,甚至包括韓太、起亞等百強企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沒有破產的企業,也因為受到打擊,紛紛外逃。這也引發了無數人失業,其中不乏因為不堪重負直接自殺者。

就在國家十分危難的時候,不知道是誰提出了口號:把金子交給政府,我們自己救自己。

這一口號很快在民眾間流傳起來,許多人紛紛響應。無論是家傳的首飾、還是壓箱底的金子都紛紛上交。有的人甚至拿出了金的軍隊勛章、比賽獎牌、還有教會的十字架。

整個韓國,超過350萬的民眾自願捐獻了自家的黃金,與國家共克時艱。

可惜的是,舉全國之力收集的捐款,也只有22億美元,這對於政府所欠的巨額外債來說,根本就是杯水車薪。

無奈之下,政府只能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了援助。

喪權辱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雖然職責是監察世界範圍的匯率和貿易情況,原則上應該向各國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可實際上,背後操控的還是美國人。

因此,面對已經走向懸崖邊緣的韓國,他們決定,幫忙是可以的,但是,是有條件的幫忙。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趁機向韓國提出了一系列條約,內容大體如下:

允許外國資本收購韓國企業,即使是惡意收購,韓國也不得阻攔;

將基礎利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必要時還將進一步提高,這對於已經債臺高築的韓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勞動市場進行改革,打破勞動力市場的終身制,允許大量裁員。

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最關鍵的,那就是要求韓國在年底之前,將外資對韓國股票的持股比例上限由26%增加到50%,個人持股上限由7%增加到50%;

將外資在證券市場的總投資上限增至55%,並且取消外資在證券市場的總量上限。

對外資持股的比例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護本國公司的話語權和控股權,所以每個國家都會進行限制。

一般情況下,單個境外投資者持股比例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總數的10%,所有境外投資者持有的股票比例總和,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的30%。

所以,此條約一齣,許多韓國人都認為這會喪失民生、行政、經濟層面的權利,如果簽了這個條約,就是喪權辱國。

可是如果不簽,韓國就不得不面臨全面破產。到那個時候,整個韓國都會陷入一片混亂。

走投無路的韓國政府,無奈之下在1997年12月3日,簽訂了這個條約。韓國社會悲痛無比,將這一天稱為韓國的另一個“國恥日”。

要知道,韓國的國恥日是八十多前以前,整個朝鮮半島成為日本殖民地的那一天,可想而知韓國民眾此時心中的悲憤。

協議簽署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籌措了550億美元幫助韓國渡過了這次破產危機。但是,這種飲鴆止渴的方式,也為後來韓國經濟的發展埋下了禍根。

因為韓國市場的開放,大量外來資本如潮水般涌向了韓國,趁著低價,他們大量收購韓國企業的股權。

就拿三星來說,外國投資者持股比例達到了53%。這些持股者,大部分都是美國的投資機構,比如華爾街花旗銀行,摩根大通等金融機構。

這樣一來,韓國大量的核心企業的經濟命脈就被外國資本控制,他們掌控著決策權和優先分配權。

最苦的還是韓國的普通人,因為對於普通人來說,他們越辛苦,美國資本家就賺得越多。

不僅如此,因為條約中要求打破終身制,允許大量裁員,所以韓國大量的底層員工被裁掉。

僅僅是五大財閥,就裁掉了百分之十的員工,銀行裁員也高達一半。這導致韓國失業人口達到了近三百萬。

而且直到今天,韓國依舊在大量的短期工。短期工地數量占到了總用工量的一半,這個比例是所有發達國家中最高的。

之後的許多年,韓國雖然還清了貸款,經濟也得到了發展。但是這都沒有給民眾帶來相應的社會福利的提升,韓國就業機會低的問題也一直存在,社會兩極分化也越來越嚴重。

這場金融風暴讓韓國人刻骨銘心,也讓他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的支柱性產業必須要有無可取代的技術和優勢,打造真正具有競爭力的產品。

因此後來韓國也在科技研發、電子半導體、移動通信等領域進行了大力發展。

不過,要徹底消除那場金融危機給韓國帶來的影響,看起來還是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