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俄羅斯,為了勝利,烏拉!”

今年5月9日,普京在勝利日講話結束後,特意加上了“烏拉”,這句十分具有特色的詞彙,與此同時,上萬名接受檢閱的士兵,也用震天般的吼聲回應了總統,一時間,紅場上也響起了排山倒海的聲浪。

有意思的是,雖說“烏拉”是一個俄語詞彙,但實際上,絕大多數俄羅斯人都不知道這兩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也正因如此,除了在軍事領域,烏拉也常被用在其他場合,比如在足球賽中,俄羅斯球迷就會用烏拉為己方球員打氣,而在一些酒局上,這兩個字更是作為微醺狀態下的人們,源源不絕的口號。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烏拉到底是什麼意思?而如此簡單的兩個字,對俄羅斯來說又意味著什麼呢?

“我們占領了廚房,但敵人還在客廳,拿下他們,烏拉!”這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為慘烈的一場巷戰中,一名叫謝爾蓋的中尉,面對剩餘的6名部下所說的話,而從某一個角度來看,這也算是“烏拉”在戰場上的首次應用。

1942年6月,德國因為在此前攻打莫斯科的軍事行動中,被蘇軍硬生生地頂回了邊境,所以為了能夠攻剋蘇聯的首都,他們又將目標轉向了斯大林格勒。從地理位置上來說,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畔,莫斯科以南,所以不難看出,在正面戰場無法勝利的情況下,如果攻下斯大林建立據點,德軍就能從南面“背刺”莫斯科。

也正因如此,守住斯大林格勒,就成為了能否保衛莫斯科的重中之重。不過,在二戰初期,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動員程度,德軍都要遠高於蘇軍,所以在7月戰役正式開打後,斯大林格勒的守軍可謂是節節敗退,短短1個半月,他們就丟失了外圍的全部防線,被迫轉回了城市中。

1942年9月10日,謝爾蓋中尉接到命令,奪回一處位於制高點的居住區,在拯救300名平民的同時,把德軍已經升起來的旗幟降下去。

然而,在此前的戰鬥中,謝爾蓋的連隊已經遭到了大量的減員,人數已經從120餘人,降到了47人。要知道,在作戰部隊中,通常傷亡達到30%,就意味著喪失戰鬥力了,更何況,在他接到命令後,上級並未給他補充兵源,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此次的作戰行動,都無異於“自殺”。

兩天后的凌晨4點,謝爾蓋帶領部下,潛入到了街區周圍的一個小型公園中,然而,就在他與指導員商討進攻方案時,突然的一聲槍響讓謝爾蓋眼前一黑,當他伸手擦眼睛時才感覺到,是某種粘稠而又溫熱的液體糊住了眼睛。

隨著視線的恢復,謝爾蓋發現,指導員的腦袋被打開了花,而遮住他眼睛的,正是戰友的鮮血。原來,不知通過什麼渠道,居住區的德軍提前得知了進攻計劃,與此同時,他們還派遣狙擊手,專門攻擊蘇聯軍官。

就這樣,在具體的作戰計劃都沒有制定完的情況下,德軍就從四面八方圍了上來。不得不說,二戰時期的德軍確實十分凶悍,短短10多秒時間,他們就讓10多名蘇軍戰士倒在了血泊中。

到此為止,擺在謝爾蓋面前的,已經不是如何拿下陣地了,而是成功突圍。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德軍占據了主動權,蘇軍戰士不但沒有反打的機會,甚至剛一露頭,就會被躲在制高點的德國狙擊手點名。也正因如此,在拼死抵抗了2個多小時後,謝爾蓋的聯隊只剩下了可憐的15人。

不過,俗話說“柳暗花明又一村”,正當謝爾蓋以為自己會全軍覆沒時,攻擊他們的大部分德軍,卻被臨時叫走了。原來,此次奪回居住區的戰鬥,是好幾個地方同時打響的。也正因如此,隨著其他地點的蘇軍發起進攻,德軍只留下了50人左右的小隊消滅謝爾蓋,其餘士兵分散支援。

面對這樣的情況,謝爾蓋其實本有能力撤離,因為就在德軍分散的時候,他們已經打開了一個缺口。然而,考慮到居民區中仍有被俘虜的民眾,所以在斟酌再三之後,他還是決定按原計劃攻下目標。

或許是因為“死裡逃生”,亦或許是因為對於侵略者的仇恨,總之,激戰一夜的謝爾蓋連隊,非但沒有絲毫困倦,反而爆發出了一場強悍的戰鬥力,在與50多名敵人的周旋中,蘇聯戰士竟硬生生的,打開了一條前往居民區的通路。

9月12日中午,謝爾蓋已經推進到了,離目標建築只有300多米的距離,周遭的槍聲也從之前的密集,變得稀稀拉拉。“可能是因為雙方都需要休息吧!”可正當謝爾蓋這樣想時,不知從何處突然衝出了一隊德國士兵,與謝爾蓋的連隊正面相遇了,與此同時,對方手中的MP40衝鋒槍也響了起來。

雖然蘇聯戰士的戰鬥力沒有絲毫衰減,他們也消滅了這隊敵人,但遺憾的是,因為德軍占了先手,所以在這次遭遇戰結束後,謝爾蓋也只剩下了6名部下。當然,這其中也有好消息,那就是隨著戰鬥進行,他們又向前推進了200米,已經來到目標建築的樓下了。

接下來發生的就是咱們一開始聊到的,面對盡顯疲態的部下,以及龜縮在建築內,占領有地利優勢的敵人,謝爾蓋說出了“我們占領了廚房,但敵人還在客廳,拿下他們,烏拉!”這句話。

事實上,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指交戰雙方真的“共處一室”,而是謝爾蓋對於緊急的戰事,運用得比喻,而他在最後加上的“烏拉”,也有振奮人心的意味。當然,從這句話中也能看出,在這場巷戰中,他們與敵人的短兵相接,究竟到了何種程度。

9月13日,經過了又一夜的激戰,謝爾蓋成功拔掉了,德軍位於居住區的最後一個據點,而隨著德國軍旗被蘇聯旗幟所替代,該區域也想起了此起彼伏的“烏拉”聲。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遭遇戰可看作一個分界點,因為在此之後,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就從被動的防禦態勢,轉入到了主動攻擊階段,而在1943年2月,德軍也在百萬名蘇聯士兵震天的“烏拉”聲中,被徹底趕出了斯大林格勒。

然而,就在長達20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後,蘇聯高層卻對士兵們口中的烏拉口號,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因為俄語詞彙中本沒有該單詞,若是追根溯源的看,這兩個字的出處,正是他們的死對頭德國。

原來,烏拉最早的出處,來源於十九世紀的普魯士軍隊,按照發音,烏拉在德語中,是“快速行進”的意思。因為彼時的沙俄與普魯士關係還算比較好,而歷代沙皇雖然殘暴,但他們卻都比較謙虛好學,所以雙方經常進行交流。烏拉這個詞彙,也逐漸流傳到了沙俄軍隊中。當然,因為發音簡短有力,所以斯拉夫人不僅將該詞彙當成了軍事用語,還為其賦予了“勝利”“成功”的意思。

其實這也正是蘇聯高層提出反對意見的原因。一方面,彼時的沙俄早已覆滅,但蘇聯士兵喊這個口號,怎麼聽都有點“復辟”的意思;另一方面,烏拉來源於死對頭德國,己方士兵衝鋒時,怎麼能夠喊對方的口號呢?

不過,有句古話叫“成大事者不拘小節”,蘇聯士兵雖然喊出了“烏拉”的口號,但面對侵略者,他們卻並沒有手下留情,與此同時,雖然烏拉流傳於沙俄時期,但沒有一個士兵在高喊烏拉之後,表示懷念封建時期。

也正因如此,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成為勝利者,高層們也默許了該詞彙的地位,而隨著時間推移,烏拉也逐漸成為了俄語中特有的詞彙,並被流傳到了現代的俄羅斯。

讓我們回到一開始,隨著普京在講話結束後,當著上萬名士兵,以及全世界的面高喊烏拉,莫斯科紅場上也響起了震山的口號聲。而根據當時的形勢,以及近年來北約對俄羅斯的步步緊逼,總統之所以高喊烏拉,也是為這個詞彙賦予了,像幾十年前那般,斯拉夫人抗擊侵略者的意義。

現如今,該詞彙不僅被廣泛用於軍事,就連普通俄羅斯民眾,即便不知道其真實的意思,也會在感到振奮時,高喊“烏拉”,而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一個口號的真實意思本就不太重要,而像烏拉這種便於發音,同時擲地有聲的詞彙,也算是將斯拉夫人直來直去的性格,體現的淋漓盡致了。